第124节(2 / 2)
黄新苗真是被他这个举动逗笑了,她余光一瞟,正好瞧见三个矮腿小学生背着斜挎书包,她连忙挥手将这三个小学生叫过来。
李轻舟家里的亲戚要来扬州投奔她阿娘,正在外头排队,于是李轻舟肩负起了去找士兵们给这几位亲戚送吃的艰巨任务,她自然是拉上了她的朋友关雨和江小千。
三个小孩放学以后手牵手往扬州城门口走,本来是想叫一个士兵带她们过去送吃的。
带着她们三个人的士兵正巧是陶春。
陶春将人带到黄新苗的面前,问:“怎么了?”
其中关雨和李轻舟记忆江小千更是三脸懵。
黄新苗对这三个小朋友问道:“老师有没有告诉你们,在外面要怎么介绍自己。”
性格最活泼的江小千率先开口,“我们是大新未来的花朵,是大新未来的支柱,我们是小学堂的学生。“
黄新苗满意点头,随后又问,“那你们都识字吗?”
李轻舟点头,“我们拼音和基本的字已经学完啦。”
黄新苗又继续问,“那你们今天带课本了吗?”
关雨忍不住想起那日在公共牛车上遇到的人,怎么都和课本过不去呢。
于是关雨掏出了自己的课本递给黄新苗。
黄新苗对着乔自秋一家人翻开了一页,说道,“瞧见没,这是咱们小学堂的课本,这是用印刷术制作出来的课本,不用抄书。”
乔自秋瞧见那课本上的字整整齐齐,十分工整,一听那什么印刷术,立刻就想拿那课本仔细的看。
黄新苗却将课本还给了关雨,“你们现在还不是大新的子民呢,自然不给你们看,还有,别太惊讶了,在大新你们不知道的东西多了去了,乖乖去排队吧。”
说完黄新苗看了一眼乔寻真,问:“这个小娘子几岁了?”
苏玉珍连忙答道:“马上七岁了。”
黄新苗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道,“那你们可得抓紧了,咱们小学堂是九月份新生入学,你们来的还算早,考察期过了还能赶上孩子上小学堂,对了,忘记说了,在咱们大新,小娘子也是要去读书的,娘子也是可以做官做士兵的,到时候进了城别一脸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黄新苗几人一走,乔家等人哪里还敢停留半步,连忙就去排队。
等乔自秋被领到县城门口的时候,活了40多年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疑惑。
首先就是那高大巍峨的城墙,灰色笔直的道路。
更让乔自秋惊讶的是街上百姓的神态,那是他许久都没看过的神态,街上男男女女都有,小孩子也有,他们的神态都是松弛的,眉眼都是带笑的。
乔自秋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少年没看过百姓有这样的神态了。
最兴奋的莫过于乔寻真了,“这些娘子的头发好短,阿婆,这卖的又是什么水果啊?红红的,我第一次见。”
那摆摊卖火龙果的娘子也是热情,“你们是第一次来我们大新吧,我瞧你们这个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一猜就是,这个是火龙果,也是楚娘娘带来的仙种,你们要不要买一点尝尝,哦对,你们还没有咱们大新的娘娘钱吧,在这里娘娘钱才能用来买东西。”
苏玉珍忙接话道,“方才听那吏事说了,要去换钱的,这不是第一次来,准备四处看看。”
那娘子又笑道:“你们不懂简体字和拼音,咱们这些招牌什么的,你们也看不懂啊,要不你们找个向导,带你们办各种事宜,倒也不用你们操心,事成之后你们给三个娘娘钱就行。”
乔家人刚来扬州,一个个还真是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于是苏玉珍点头道:“如此倒好。”
那娘子很快就从街上吆喝来了一个小娘子,瞧这也就和乔寻真大一些,这小娘子带着他们去办观察期的文书,换钱,还带他们去租房子的地方,路上也会介绍许多大新的规矩,比如那公共马车,行人走路要靠边,等等之类的。
总之乔家人一路上的嘴巴就没闭上过。
苏玉珍觉得这钱花的值。
有了小娘子的帮忙,苏玉珍很快就租到了房子,听说这户人家原来姓曹,是私下议论楚娘娘政策不好,被赶出去了。
苏玉珍瞧着这向导小娘子小小年纪就出来挣钱,给钱的时候特地多给了好几个娘娘钱。
柳玉成正巧遛弯回来,瞧见乔自秋等人在搬家,连忙上去打招呼,说都是邻居。以后有不懂的可以问他。
顺便炫耀了一下自己的考察期结束了,两个儿子都在当吏事。
乔自秋这下是真的羡慕柳玉成了,他索性也没暴露自己原来在大骊的身份。
本来来了大新,原来的身份也就不作数了,况且现在说自己从前的官职,也有可能让柳玉成不适。
他初来乍到,是想交这个朋友的。
两人攀谈完毕,柳玉成喜滋滋的回到家里,“那曹家原来租的宅子有人住了,瞧着挺和善的一家人,我看面相就好,不像那曹家的!”
钟鼓楼
岳县的人变多了, 最有庆幸的莫过于辛铃,方雪兰,方露这一批最后一批不需要大学文凭就可以考吏事的人了。
不同于杨白鹰异于常人的优秀, 辛铃和考进来的女孩子们没有像杨白鹰那样大的排面, 不过她的阿娘和阿耶也时常在朋友聚会之中提起自己的女儿在做吏事, 然后收获一众羡慕的目光。
现在大新初建,辛铃等人算的上是很厉害的了。
辛铃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当初公布名单之前的时候, 自己是紧张的一晚上都没有睡好。
而且公布当天也是的情况也是相当的精彩,有看到自己没中, 从而晕倒的,还有那个上次因为杨白鹰被保送而口吐白沫的书生,这一次他不负众望的再一次上演了口吐白沫当场晕倒的绝活。
辛铃在一众名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开心的就差蹦起来,和她一起来看放榜的父母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周围的百姓叽叽喳喳的叫了巡逻的士兵将晕倒的书生送到医馆里去, 只不过他们的嘴倒是也没歇过:“这人上次是不是就晕倒了,我怎么瞧他怎么眼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