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仆人不好带了(1 / 2)
<dt css="rd">
&esp;&esp;长孙氏哪里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也只有李二才在字里行间揣摩臣子的心思。
&esp;&esp;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与臣子斗,其乐无穷。
&esp;&esp;“陛下,你准备怎么办?”
&esp;&esp;李二捻着嘴角的胡须,在书房里踱步两个来回,便对着宫门喊道:“来人!”
&esp;&esp;一个穿着红袍,头戴仆帽的小太监,踩着小碎步,躬身跑进来,扑通就跪倒在李二的脚下。
&esp;&esp;“奴才在!”
&esp;&esp;“传朕旨意,着临潼县代知县升为知县,正七品,享俸禄五石,绸缎一匹,赐绿宝石。
&esp;&esp;另限期破案,日期不改,可拿令牌先斩后奏,任何人不得阻拦,如有违逆者,杀无赦!”
&esp;&esp;小奴才战战兢兢的听完宣读,汗水已经湿了衣襟,颤颤巍巍的说了一声是,起身便退了出去。
&esp;&esp;就在这时,刁竖的声音响起,道:“还是我去吧,误了事他担待不起。”
&esp;&esp;李二叹息了一声,喃喃道:“收了干儿子,就好好训导,不能再有下次。”
&esp;&esp;“老奴遵旨!”
&esp;&esp;话音落下的时候,人已经走远了。
&esp;&esp;一尺多高的玉米苗子长势喜人,虽然只有一尺步见方的地块,公子说秋收的时候,能有五石粮食,一个七品官一个月的俸禄也不过如此。
&esp;&esp;试想一下,如果整个关中平原都种上这样的粮食,明年这个时候,农人们不知道会高兴成什么样?
&esp;&esp;原来一尺步见方的土地最多能收获二石粮食,还要是风调雨顺的年景才行,交过皇粮之后,混个半饱已是老天开眼了。
&esp;&esp;现在一尺步见方的土地能收获五石粮食,而且公子说最少也能有五石粮食的收获。
&esp;&esp;也就是说上不封顶,这样下来,农人们忙碌一年,交过皇粮之后,比地主家的余粮还多出不少,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就要变成现实。
&esp;&esp;吴忠等人每天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庄稼苗子伺候好,祈祷这些长势喜人的庄稼能兑现他的诺言。
&esp;&esp;十里庄老屋那边的酿酒坊,吴忠已经派人前去,按照公子画的图形材料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esp;&esp;公子还想要建一个学院,苦于没有一个好地方,迟迟没有下文。
&esp;&esp;对此,公子已经发了两次脾气了。
&esp;&esp;也不知道怎么了,公子睡了三天之后,脾气变的越来越不好,好好的玉米苗子,他非要把个儿大的留下,周围的小苗子全部用锄头砍去,只留一株。
&esp;&esp;仆人们含泪除去苗子,坐在田间失声痛哭,等到公子背着手走远之后,都在吴忠面前告状。
&esp;&esp;吴忠愁眉苦脸的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才想起前天已经做好的炮仗还放在后院的院墙上晾晒,赶紧收起来,跑到正在树荫下乘凉的方卓面前。
&esp;&esp;方卓眼见吴忠抱着竹管子跑了过来,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远远的躲开了。
&esp;&esp;“你拿这些过来干什么,难道你想让我变成一堆碎肉?”
&esp;&esp;吴忠低头瞧了瞧怀里的竹管子,笑的龇牙咧嘴的说道:“老奴身上没带火折子。”
&esp;&esp;方卓小心的说道:“互相挤压之下也能自然,你现在最好找个阴凉的地方藏起来就行,让外人看见,你见不到你出生的儿子,就会被五马分尸,扔到后山喂狗。”
&esp;&esp;吴忠惊恐的左右瞧了瞧,看见没人之后,就笑着准备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