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2 / 2)
不仅如此,高宁雪这次来信,许多想法和顾虑也和吴蔚不谋而合,高宁雪让吴蔚从曹天旺的手上讨几个好手,买回来的粮食一部分存放在清庐县用来救急,由曹天旺的手下专门把手,另一部分,高宁雪给了吴蔚一个地址,让她把粮食存放到泰州府的仓库里,并建议吴蔚去泰州府的衙门“禀明是由”开一道出入城门的凭证,以防到时候泰州戒严,无法出入。
高宁雪还说:泰州是藩王封地,宜王初就藩,朝廷定会派人时时“关照”,大宗的粮食进入泰州城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瞩目,若是吴蔚能盘下一家米庄,不仅能少去诸多盘问和关注,对自己也是一个保护。
看得吴蔚是茅塞顿开,恨不得给高宁雪磕一个。
要不是在信的末尾,高宁雪特意询问了东方瑞的踪迹,吴蔚都要怀疑这封信到底是不是高宁雪写的了。
心有彼此
吴蔚将信折好, 揣到怀中,看着手中这两张纹路复杂,印有多种繁复印章的银票, 激动万分。
这两千两银票所能购买的粮食, 够救活整个张家村的。
这还是在整个张家村的粮食颗粒无收的前提条件下,而且高宁雪信中说的那个“仓实县”有码头和漕运, 这种地方的粮食往往更便宜。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这个交通闭塞的时代,运输成本占了成本里较大的比重。
吴蔚掏出贴身的香囊,将银票迭好放到香囊里, 再三检查无误后, 才把香囊放回到衣裳里。
适才掌柜的说, 若是想给高宁雪回信,他可以代为转交, 吴蔚拿过裁好的宣纸铺在面前,提笔润墨,想也不想就提笔写了起来。
吴蔚先是对高宁雪高风亮节的行为, 进行了全方位的歌颂,随后又夸讚高宁雪高瞻远瞩, 为她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本着千穿万穿,马匹不穿的原则,足足夸了高宁雪两页纸, 写得吴蔚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她自己都被酸的不行。
以吴蔚对高宁雪的了解, 看到如此讚誉, 她一定非常高兴。
随后,吴蔚笔锋一转, 开始给高宁雪详细地介绍起张成这个人来。
包括张成的籍贯,家境,遭遇,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的,最后才提到张成如今所处的困境。
吴蔚认为:张成来自民间,经历过生活的苦,见过底层百姓真正的生活和苦难,至少在初心上,要好于许多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
但是张成却在清河县举步维艰,做了一个空壳知县,说句大不敬的话,地方政务的弊端可见一斑!